眼内炎的医治 观察研究,眼内炎指眼内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是一种可在起病数小时至数日内导致患眼不逆盲的严重眼部疾病 ,其临床诊断假阴性率较高。通过玻璃体抽液术或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手术获取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涂片并进行微生物培养,可获得准确的病原学信息。该传统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仅为34%~60%,且培养时间为3 d至3周,故易错失临床医治时机。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涂片,人工寻找细菌、真菌的阳性率更低,一般为22.05%~36.0%,甚至个别仅为7.5%。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用于眼内炎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方法,与微生物培养相比,PCR的检测阳性率更高。Sugita等报道逆转录PCR 用于检测真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好,5 微生物培养阴性的标本采用逆转录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欧洲多个中心联合对16 600 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中的29 眼内炎患者进行微生物培养和PCR检测,结果显示PCR可将检测阳性率提*20%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在19 眼内炎患者中18 PCR检测阳性,而微生物培养仅10 呈阳性结果。PCR检测的优势在于快速诊断(90 min内),与微生物培养比较,因样本污染而造成假阳性的可能性减小。Wu等研究发现PCR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微生物培养,其不利之处在于不能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玻璃体液标本与房水标本比较,前者培养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23-26]。Sandvig和Dannevig [27]报道在房水微生物培养阴性的眼内患者中,48%玻璃体液中有阳性微生物生长。我国研究者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即3 房水中未检测出微生物的眼内炎患者,其玻璃体液有微生物阳性发现;而所有玻璃体液检测微生物阴性的眼内液患者,房水检测却无微生物阳性结果。为确定病原微生物,常采用玻璃体抽液术或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手术进行取材 [6-8],玻璃体切除手术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92%)高于玻璃体抽液术(44%)。该结果的可能原因为玻璃体切除手术获取的标本更接近视网膜表面。研究结果显示玻璃体切除手术后4 标本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99%,而该4 标本玻璃体抽液术(细针)的阳性率为0。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后,超过50%眼内炎患者的微生物培养呈阴性,在微生物培养阳性的患者中, 多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8.24%),其次为链球菌(29.41%)。
Bharathi等研究结果显示,66 眼内炎患者的玻璃体液中,仅 5 (7.6%)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阳性,16 (24.2%)微生物培养阳性,而PCR检测的阳性率为 65.2%(43 ),远高于前2种方法。对比不同的PCR检测方法发现,巢式PCR较单重PCR及多重PCR的检测阳性率更高,而采用特殊设计的巢式PCR还可用于鉴别革兰染色阳性菌和阴性菌。Tokman等报道在鉴定厌氧菌所致眼内炎方面,多重PCR比微生物培养更具有优势。由于细菌普遍存在16S核糖体DNA,真菌普遍存在18S和28S核糖体DNA,研究者针对该特征设计了广谱PCR,并对其进行DNA扩增,增强了检测的敏感度,从而使该方法可快速鉴定细菌性或真菌性眼内炎,有助于及时确诊眼内炎及其性质。Abrishami等在广谱PCR扩增细菌16S核糖体DNA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将扩增产物通过基因库进行比对分析,获得了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12种微生物的具体种属信息。多重 PCR 可在 5~6 h 完成多种细菌的检测,而单重PCR对每种细菌的扩增均需8 h的热循环时间。DNA微阵列技术也被 用于眼内炎的病原学检测,24 h就可以得到结果,显示了其快速、准确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