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厦眼科学术资讯:中间葡萄膜炎的诊断研究。中间葡萄膜炎的微血管改变与视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因此利用 的高分辨率视网膜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来评估和监测临床上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十分重要。作为中间葡萄膜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微血管的损害。黄斑水肿主要是由于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 barrier,BRB)被破坏引起,其中包括内外屏障的破坏。BRB内屏障主要由视网膜毛细血管构成,外屏障由视网膜色素上皮构成(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中的渗漏现象表明黄斑水肿时存在微血管损害。对于没有临床体征的B R B损害的眼睛(如不伴黄斑水肿),其是否存在明显的血管改变仍不清楚,而OCTA的出现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OCTA可以呈现出非常详细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图像。OCTA目前已被应用于各种眼部疾病,但其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较为局限。截止目前,人们已对前、后葡萄膜炎以及全葡萄膜炎的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和后葡萄膜炎的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的改变进行了部分研究,发现视网膜旁中心凹的血管密度和复杂度均有所下降。但至今尚无中间葡萄膜炎的相关研究,同时中间葡萄膜炎的微血管在炎症发生的作用也知之甚少。中间葡萄膜炎的浅层、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丛是否存在明显损害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利用OCTA来评估中间葡萄膜炎的微血管结构是否存在变化。
该研究属于病 对照研究,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眼科学院的学者Maximilian W.M. Wintergerst等人收集了来自于波恩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和与其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该研究利用扫频光源OCTA采集图像。通过ImageJ软件,作者对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的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骨骼密度(skeleton density,SD)、血管直径指数(vessel diameter index, VDI)及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FD)进行半自动分析。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自动分级,进而提取平均信号强度、信号强度标准差、信号强度分布峰度及血流流空信号。
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29名中间葡萄膜炎患者和30名对照受试者。研究发现中间葡萄膜炎患者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的全部OCTA参数均 下降(如浅层视网膜血管 中间葡萄膜炎患者 vs 对照受试者:0.31 vs 0.40 VD,5.6e-8 vs 6.4e-8 SD,5.4e6 vs 6.1e6 VDI,1.78 vs 1.79 FD,P <0.05)。此外,研究还发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存在更大程度的血流灌注异质性,即血流流空信号所占比 更大。不伴黄斑水肿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其OCTA参数也 下降(除浅层视网膜血管的VDI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信号强度分布峰度及血流流空信号外的其他OCTA参数)。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间葡萄膜炎患者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复杂度(complexcity)都下降,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也发生改变。此外,上述发
现提示即使在不伴黄斑水肿发生的情况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的黄斑微血管已经出现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