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博鳌南方眼库发展论坛上,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谢立信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眼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专题报告,对我国眼库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中国角膜盲的现状
2009-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资助下,组织了全国10省、市、自治区(共抽样191242人)的感染性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共30个单位,334名家务人员参与了该项目。
角膜病患病率2.49%,以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约13亿人口推算,我国有角膜病患者3237 人。角膜病导致至少一眼盲的患病率为0.225%,85%为单眼角膜盲。全国角膜病导致至少一眼盲人数292.5 ,双眼角膜盲病人44 。感染性角膜病居角膜盲原因的首位,占36.4%,翼状赘肉相关病变29.3%,外伤性角膜瘢痕12.4%。谢立信教授分享了角膜盲患者复明 有限的医治方案的手术方法。
中国眼库现状
中国眼库的简史和历史性贡献。1964年,中山眼科中心陈煜真、毛文书夫妇创立了中国第*个眼库;1981年,中华眼库协会成立。谢立信教授是中国眼库创始人之一,1991年当选中华眼库协会会长。1984年美国正式成立环球眼库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ntion of Eye Bank, IFEB)1981年,谢立信教授 研制“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可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4天。1997年.研制出 达到环球同类产品 水平的“角膜中期活性保存液”保存时间由原来的的4天提*到11天,在全国推广应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自主生产商品化的角膜保存液。1997年,美国环球眼库联合会(IFEB)公布了中国三个会员单位: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眼库,北京同仁医院眼库,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眼库。目前在全国开展角膜移植手术较多的城市也建立了眼库。2004年,谢立信教授担任第九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期间,组织了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制定了我国“眼库准入标准”。建立了眼库供体角膜活性判定的标准-“活性密度”的概念,用活性密度替代传统的活性率,是判定术前植片内皮细胞活性的理想方法,更具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建立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诊断标准,制作性应用“数学膜性”和“生物力学”细胞形态对角膜线理论建立角膜内皮失代偿诊断标准。1989年获得我国眼科领域*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眼库的水平正不断与环球接轨,不断迈向新台阶。
制约我国眼库发展的主要因素
谢院士指出,我国大陆尚未出台器官捐献及移植的法律,眼库建设及管理缺乏国家的标准,眼库建设经费缺乏支持渠道,主要依靠医院收入,角膜保存成本高,运转困难。眼库管理和技术人员编制(如技术员、培训员、协调员)目前没有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角膜来源匮乏(捐献及生物工程),从国外进口的渠道被关闭。以上因素均制约了我国眼库的发展。
中国眼库深化改革之路
谢院士展望未来,推动立法,出台眼库管理的国家标准。发展人力资源,定岗和职称考核。改进眼库的现代技术:保存、共聚焦显微镜评价标准,现今的生物监测中心等手段 质量。 后,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捐献角膜智能化分配系统。通过眼库的深化改革发展,全国眼科医师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支持,期待未来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